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米乐官网m6下载

厚植创新土壤 加快打造科研创新高地

发布时间: 2024-01-26 14:36:15 来源:米乐官网m6下载

  厅公布了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第二批)立项建设名单,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王恩科牵头申报的“物质结构与相互作用基础研究卓越中心”入选。

  高校是我国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策源地。近年来,华师不断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在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上取得了明显提升。

  华师的自身定位从单纯教学型大学转变为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大学,不停地改进革新体制机制,提升源头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以高水平科学技术创新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时突出转化应用导向,以高水平成果转化应用,助推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华师多年来紧密围绕国家尤其是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的重大需求,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构建了“国家—部省—厅局”多层次科研平台培育体系。开启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华师更是明确了科研平台建设“三结合”的新模式(结合校内优势学科、结合国际学术前沿、结合社会重大需求),形成了灵活多样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机制,建立和打造了一批高端科研平台,为科研创新提供有效载体。

  经过多年建设,华师重点科研平台规模逐步扩大,结构体系日益完善,建设内涵持续提升。现有各级各类政府类重点科研平台139个,这中间还包括1个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4个部重点实验室、1个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111计划”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教育部教材研究基地、1个中央宣传部研究基地和其他127个科研平台等。

  根据学科发展布局的需要,华师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国内高水平研究单位、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共建校级科研平台60多个,其中产学研39个,异地机构5个,校级国际联合实验室5个,与国内企业和事业单位共建联合中心/实验室10余个,基本实现了科研平台对重点学科的全覆盖。

  2016年,华师获批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基地“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着力在光电显示、光电调控、光电传感和光流控等4个研究方向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实现了华师在国家级科研平台上零的突破。2018年,“高能高安全性动力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隔膜材料与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建设,这是华师获批的首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华师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在管理、科研产出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在第三轮(2015年)和第四轮(2020年)教育部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评估中,该基地在全国150余个重点研究基地中位居前列,连续两次测评优秀。

  2021年,华师“儿童青少年阅读与发展实验室”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全国仅30个。2022年,华师获批中央宣传部研究基地,广东省仅华师和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获批。

  与多家高水平研究单位合作共建研究中心,推进优质科研资源共享共赢。相继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季华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等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分别共建“南方核科学计算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联合实验中心”“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联合创新中心”“生物与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反射式显示创新平台”。

  与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共建产业孵化平台,联手加强科技攻坚。分别与白云山制药、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伙伴关系;并与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材料化学联合实验室”、与广东盈骅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先进电子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

  以国际联合实验室为纽带,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荷科学技术合作创新体系。与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特温特大学和格罗宁根大学建立“响应型材料与器件集成国际联合实验室”“光流技术与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分子科学与显示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并获批“国家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高等学校光信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光信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通过强化科研平台载体作用,华师聚焦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承担重大科学任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级别科研项目数量质量节节攀升。

  自2013年以来,华师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科技类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91项,尤其是在2022年获批了25项,立项经费首次破亿达1.29亿元;近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经费数、重点项目立项数、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均位列全国师范高校前列。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等社科类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82项,立项数位居全国师范高校前列。为科研工作率先实现全国师范高校“北上广”三足鼎立奠定坚实基础。

  有了大平台、大项目,华师从各类基础扎实的学科领域中,遴选出有重大理论创新潜力和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方向和前期成果,分类分层进行重点培育。

  2013至2022十年间,华师累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58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社科奖励189项。

  科技方面,2013年,物理学院教授朱诗亮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量子几何相位及其有关问题研究”成果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是华师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首个国家科技奖。

  2021年,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胜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昆虫变态发育的激素与营养调控”成果获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奖一等奖,团队解决了长达80余年的保幼激素受体之谜,创立了“蜕皮时期不能生长,生长时期不能蜕皮”的昆虫变态发育激素和营养调控理论。

  同年,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教授周国富主持完成的“一种偶氮类染料及其制备方法、油墨和电润湿显示器”成果获得第八届广东省专利奖金奖,是华师获得的首个专利奖金奖,该技术为核心支撑的电润湿显示器件突破了第一代电子纸难以彩色化和不能播放视频的两大瓶颈,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可以播放视频的彩色电子纸显示屏。

  社科方面,2020年,华师在第八届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共获17项优秀成果奖,比上一届增长100%,其中一等奖数居全国高校第11,省内高校第1(与中山大学并列),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24,师范大学第5,广东高校第3,为历年来最好成绩;2021年,8项成果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7,师范院校第5,广东省高校第1,创历年来最好成绩。

  聚焦国际科学前沿,王恩科团队基于LHCb国际合作实验,实现世界最精确中子电磁结构测量,澄清二十余年的光子核子耦合之谜;朱诗亮团队首次实验测量了传播子并演示了量子最小作用量原理,被英国杂志《New Scientists》评价为十八世纪以来首次直接观测到的物理学关键定律,实现了超过90%的量子存储效率,目前仍保持世界最高纪录。

  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成为华师从始至终坚持“科研强校”战略,大力推动人才、团队、项目、平台、成果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有力注脚。

  科研培植方面,华师实施多样化扶持政策,分别制定出台了《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管理办法》《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培育计划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支持培育一批青年人才创新项目和科研团队创新项目,充实华师科研中坚和后备力量。设立华师“新世纪论坛”,鼓励支持高端科学技术人才来校学术讲座交流,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品牌。

  平台建设方面,2014年,印发《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确定构建校级科研平台培育体系;2018年,进一步理顺平台运行机制,出台《重点科技平台建设管理办法》,对不一样的层次、类别的科技平台分别予以不同程度的稳定经费保障支持;出台《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规定社科平台的职责任务、运行管理、经费使用、考核评估等方面,持续提高华师社科平台建设质量和效益。

  成果转化方面,2016年,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职责实行三级管理,对转化过程各主体的责任、科技成果转化流程等组织实施环节作出详细规定;该办法经过2019年、2021年两次修订,将成果完成人(团队)收益奖励比例从原来的70%提升为最高的90%,并明确了成果作价入股转化流程。2019年,出台《地方研究院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机构,为科技团队开展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平台。2021年,出台《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旨在进一步释放科学技术人员创新活力,将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抓实抓好。

  科研经费方面,华师以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为突破口,一直在优化科研经费管理。2019年,出台《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办法》,将对科研人员和学院的间接经费分配比例大幅度的提高至70%和15%,提升科研一线人员的获得感;出台《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明确横向经费实行与纵向经费不同的管理方式,提高横向经费中人力资源成本费(含绩效)支出,激励科学技术人员积极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22年,出台《自然科学类“包干制”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

  科研评价方面,2021年,华师印发《关于深化科研评价改革的实施方案》,破除“一把尺子量遍所有人”的僵化评价体系,构建“破五唯”差异化的分类评价体系,修订科研业绩评价方案,遵循不同学科领域科研创新规律和特点,建立基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成果转化等的业绩评价指标与评价路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师的科研活动主要是基础理论研究,老师们较少开展应用研究,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以论文为主。

  为了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华师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科研强校发展的策略,加强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建设,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进入“十三五”以来,华师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在成果转移转化、作价入股、产学研合作、地方研究院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与实践,着力打造国内“新师范”创新成果转化高地。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都格外的重视和支持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华师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步伐,与广东清远、肇庆、广州番禺、梅州、福建南安等地方政府共建5个科研机构。

  2016年,华师与肇庆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国际光电产业研究院,获得支持经费6000万元,成为当时华师最大的校地合作产学研示范机构。2018年,华师(清远)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获清远地方政府1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及1万平方米场地支持,这是华师逐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扩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又一重要举措。2023年,华师与南安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重点开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探讨研究,第一个五年期拟支持经费3500万元。

  作为华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阵地的“桥头堡”,华师(清远)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专注“清远所需”,已为清远引进华师入驻项目20个、孵化企业17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家,多项科技成果顺利落地并开花结果。生物光子学研究院教授陈同生团队从事的FRET(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活细胞中将分子结构与功能原位实时“可视化”的成像技术,成功填补了国内外生命科学研究中活细胞分子结构功能检测、分析产品的空白。

  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区域教育发展方面,2022年新增广东省和广州市教育测评项目1100多万元,2023年省测和佛山禅城区教育质量项目近4000万元,获批广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1170.60万元、广州市体育美育测评项目累计7270万元等。同时,立足华师学科优势与特色,汇聚校内外优质资源,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导向,对接国家和广东省战略需求,产出了一批较高水准的决策研究成果,回应国家战略和社会关切的能力显著增强。

  “教育、科技、人才是驱动知识和创新的‘三驾马车’。”王恩科认为,高校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等重要任务,承担着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策源地的责任使命。

  未来,华师将继续主动对接社会、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瞄准国际前沿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持。

上一篇: 【重点论文推荐】碳中和背景下能源发展的策略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 中国石油石化节能提效绿色低碳技术交流大会 暨石油石化碳达峰碳中和高层次专家论坛在南京举行